余葵
博士生导师
研究员
1258661572@qq.com
河海学院
个人简介

余葵,男,研究员(二级教授),博士、博士后导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水利工程)、重庆首届英才计划创新创业示范团队“山区河流通航安全与桥梁防撞装置研发”负责人、重庆市研究生导师团队“山区河流通航安全及桥梁防撞”负责人、重庆市高层次人才(2020年)、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柔性引进专家(2019年)、渝北临空英才、重庆市桥梁通航安全与防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水运工程造价工程师、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交通运输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应急管理专家(交通运输)、交通运输部评标专家、重庆市综合评标专家、重庆市高新区高级职称评审专家、重庆交通大学创新研究团队(自科提升型)首席专家、河北省政府科技咨询专家。

所获主要科技类奖项:1996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排名第2)、1995年国家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排名第2)、1996年国家八五科技成果荣誉证书(排名第2)、1996年联合国发明创新科技创新奖(排名第2)、1993年全国发明展银奖(排名第2)、1995年交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2)、2018年获第九届中国金桥奖(排名第1)、2016年获中国航海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2022年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排名第1)、2022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2)、2020年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排名第1)、2018年获交通运输部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项目(排名第1)、2018年获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重大科技创新专利(排名第1)、2018年获重庆高校十大优秀科技成果奖(排名第1)、2022年获中国铁路集团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2)、重庆交通大学科技大会特等奖(排名第1);

所获主要教学类奖项:2022年获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1)2020年获高等学校水利类专业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1)2021年获重庆交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1);

所获主要设计咨询类奖项:2013年重庆市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排名第1)、2014年重庆市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三等奖(排名第1)、2017年度重庆市交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2)、2018年重庆市交通路港杯优秀设计奖一等奖(排名第2)、2019年重庆市勘察设计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排名第2);

所获主要指导老师奖项:2019年全国挑战杯比赛获得重庆市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2022年重庆市科慧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2022年重庆市科慧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2019年全国水利创新大赛一等奖、2019-2021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市银奖4项、2020年研究生、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国家级1个、校级团队4个;

所获主要荣誉称号:2023年获重庆市科协岗位创新争先行动奖一等奖、2020年获农工党七十周年"突出贡献党员"、2017年获重庆交通大学优秀教师

长期从事桥梁通航安全、水运安全、水工结构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桥梁码头健康监测、土木水利量测技术和长大隧道通风模型试验研究方向工作,重庆市桥梁通航安全与防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奠基人,是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的倡导者,是现代化水运交通安全与防灾减灾工程的实践者。曾任重庆交通大学重庆西科机电技术开发公司总经理(法人代表)、信息技术及船模研究室主任,2000-2010年受聘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仪器科学与工程专业任硕士生导师。1995-2012年受聘重庆公路所(交科院)从事隧道通风研究,对特长公路隧道竖井排式纵向通风模型设计制作和量测系统研制,完成我国长大隧道通风研究25项,完成厦门翔安、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2项。主持各类研究项目30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超3500万元。在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19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8项,授权外观专利3项,授权软著4项,出版专著1部;主编《万州长江公路大桥防撞设施工程质量验收专用标准》,《大水位差拱桥结构防船撞设施设计参考指南》。第一发明人发明高能束浮标锚缆缠绕物清除方法及装置,获中国、日本发明专利,可快速清除锚缆缠绕物,并可推广应用于桥梁加固维修,拋光除锈,黏附附着物除污,道路标志线更改等领域。针对山区河流航标养护维护难题,首创自适应三峡库区大水位变幅航标装置,获多项中国专利,成果成功应用于三峡夔门阎王扁,2022年获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八十至九十年代年从事土木水利量测技术研发,发明HD-4B型计旋桨周期法非恒定流流速仪装置及相应计算程序、发明减小水流紊动引起的流速测量误差的旋桨流速传感器、能同步测量一条测量垂线上的流速分布的(流速梯度)垂线流速分布传感器、多点潜水流速传感器等多种特殊传感器、解决了我国河工水工模型试验研究,尤其是三峡工程研究中非恒定流量测难题,成果推广应用于国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86项试验研究,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四等奖、联合国科技创新之星奖、全国发明展银奖等10余项奖励。

21世纪以来,组建团队进行水运交通安全保障领域研究,针对山区河流拱桥结构型式特殊、抗撞能力差、水位落差大、水流湍急、常规防御技术难以满足要求等技术难题,通过对桥梁防撞机理、低损伤高消能技术、防撞装置结构受力特性及防撞效果、山区河流异型特殊桥梁墩式防撞技术、山区河流防撞装置运行保障技术进行攻关创新,第一发明人发明“一种适应大水位变幅的拱形自浮升降式防撞装置”、“可自动充排水超大伸缩量防撞浮套箱”、“一种超大伸缩量桥墩防撞装置”、大型管件水上焊接浮式平台及干施工环境营造方法”等系列桥墩防撞装置,破解了山区河流桥梁防撞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外山区河流桥梁防撞技术研究的空白。首创拱桥防撞装置,世界拱桥从此有了防御利器。成果成功应用于同类同期世界第一特大跨拱桥万州长江公路大桥和西南、华南等地区多座桥梁。上述研究成果均成功应用于国内多项重大工程,尤其是桥梁防撞技术已成为交通安全行业的共性关键技术,70余家媒体专题报导,成果被交通运输部列为“中国交通运输十大重点推进方向”,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中国金桥奖、中国航海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15余项奖励。

联系方式:13908326770; QQ邮箱:1258661572@qq.com 

 

研究方向

桥梁通航安全、水运安全、水工结构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桥梁码头健康监测、土木水利量测技术和长大隧道通风模型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