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垚
博士生导师
教授
chenyao@cqjtu.edu.cn
河海学院
个人简介

陈垚,男,1983年9月出生,浙江金华人,博士,教授,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无党派人士,第四批重庆市学术带头人,第十四批市级党外代表人士挂职干部,重庆交通大学给排水专业奠基人,重庆交通大学城市水务研究所所长,曾任重庆市江津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挂职)、河海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系主任和重庆市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澳大利亚Monash大学/澳大利亚国家水敏型城市合作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全国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水系统工程与技术分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城市水利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勘察设计协会水系统分会理事,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专家,重庆市建设工程勘察设计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重庆市非招标项目专家库评审专家,重庆市勘察设计协会专家委员会(水系统分委会、海绵城市分委会)专家,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专家,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专家库评审专家,四川省科技厅科技评审专家,广西科技奖励专家库专家,重庆市“三师下乡”工程师,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协会会员,江津区环保应急专家,重庆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重庆市侨联第二届特聘专家委员会委员,重庆交通大学知联会秘书长,中国给水排水、工业水处理、安全与环境学报、净水技术等期刊青年编委,以及中国环境科学(校定权威)、水科学进展(2021年优秀审稿人、2023年优秀审稿人)、环境工程(2020年优秀审稿人、2021-2022年度优秀审稿人)、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SSCI)、中南大学学报(EI)、水资源保护(EI)、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水力发电学报、水利水电科技进展、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兰州交通大学学报、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Journal of Water Process Engineering、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Chemosphere、Ecological Engineering、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emistry and Ecology等国内外期刊审稿人。

1.专业背景与工作经历

2001.09-2005.07,重庆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攻读学士学位;

2005.09-2010.06,重庆大学,市政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2010.06-2011.09,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讲师/硕导

2011.09-2018.10,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副教授/硕导(系主任/专业负责人)

(2016.01-2017.01,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工程学院,访问学者)

2018.10-2022.07,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教授/硕导(系主任/专业负责人

2022.07-2024.01,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教授/博导(系主任/专业负责人

(2022.09-2023.08,重庆市江津区生态环境局挂职)

2024.01-至今,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教授/博导

2.主要研究领域及学术专长

水处理理论与技术、海绵城市与城市雨洪管控、城市内涝智慧预警预报、次级河流水污染防控与水体修复,以及乡镇污水治理、河流水污染防控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工程设计与咨询服务工作。河海学院特色科研团队——山地城市雨洪生态管控与内涝智能预警(EcoStromGuard)研究团队负责人(团队成员:秦宇 教授(留学美国),袁绍春 副教授,蒋彬 副教授,刘臻 副教授(留学美国),张世欣 副教授(留学澳大利亚),刘非 博士/讲师(留学日本),王开丰 博士/讲师/博士后),团队面向国家水安全领域的重大需求,以解决城市洪涝灾害顽疾、阻控洪涝次生(伴生)污染、构建智慧防洪排涝体系为己任,主要聚焦城市雨洪“源-流-汇”过程的生态管控与内涝灾害智能预警前沿,突破关键科学技术瓶颈,形成尖端成果。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径流污染物空间输出的水文驱动机制及削减技术、典型径流污染物伴生迁移特征与源头防控技术、基于气象雷达信息的山地城市内涝水动力过程模拟与灾害风险预警技术、山地城市内涝诱发机制与洪水演进规律、入河排口溢流污染时空分布规律与智能识别技术、城市雨洪调控对河流生源物质循环过程的影响规律与生态效应。

3.科研项目及成果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川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项目1项、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3项、重庆市建委建设科技计划项目1项、重庆市人社局留学回国人员创新项目1项,以及校级科研项目2项;并作为科研骨干参与4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1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此外,主持(参与)多项企业(政府)委托研发项目近10项,项目合同额近1000万元。带领团队攻克了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除氮稳定性差且去除率低的技术难题,研发了基于碳减排的生物滞留强化除氮技术;并针对山地城市突发性降雨事件多且易形成积水内涝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气象雷达信息的短时邻近降雨预报技术和城市内涝实时模拟与灾害预警技术,初步形成了基于“源-流-汇”城市雨洪联合调控与内涝致灾风险智能预警关键技术。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80余篇,SCI/EI论文40余篇,获优秀科研论文奖4篇,入选重庆交通大学“2021-2023年发表论文(自科类)数量最多的10位教授”(位列第8位),重庆交通大学第一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申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参编学术专著2部,参编地方标准(技术导则)2部;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

(1)代表性期刊论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 Synergism of nitrogen removal and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 reduction in pyrite/biochar-based bioretention system coupled with microbial fuel cell: performance and mechanism.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434 (2024)  140420.(IF 11.1,SCI中科院一区Top

  • Effect of tire wear particles accumulation on nitrogen removal and greenhouse gases abatement in bioretention systems: Soil characteristics,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functional gene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51(2024) 118574.(IF 8.3,SCI中科院一区Top)

  • Manganese-nitrogen co-doped biochar (MnN@BC) as particle electrode for three-dimensional (3D) electro-activation of peroxydisulfate: Active sites enhanced radical/non-radical oxidation.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459 (2023) 132089.(IF 14.224,SCI中科院一区Top)

  • Intensified atrazine removal in a novel biochar coupled electrolysis- integrated bioretention system.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863 (2023) 161006.(IF 10.753,SCI中科院一区Top)

  • Enhanced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by a novel ecological floating bed integrated with three-dimensional biofilm electrode system.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348(2023) 119346.(IF 8.91,SCI中科院一区Top

  • Hydrological reduction and control effect evaluation of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based on one-way coupling model of SWMM-FVCOM: A case in university campu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349(2023) 119599.(IF 8.91,SCI中科院一区Top)

  • Bioretention system mediated by different dry–wet alterations on nitrogen removal: Performance, fate,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827 (2022) 154295.(IF 10.753SCI中科院一区Top)

  • Flood risk investigation of pedestrians and vehicles in a mountainous city using a coupled coastal ocean and stormwater management model. Journal of Flood Risk Management  2024, e12979.(IF 4.1,SCI中科院二区)

  • Metabolism characteristics of nitrogen functional microorganisms in bioretention system under multiple dry-wet alternation. Journal of Water Process Engineering 53 (2023) 103685. (IF 7.340,SCI中科院二区)

  • MOF-derived FeCo carbon nanomaterials with abundant oxygen vacancies as highly efficient peroxymonosulfate catalyst for ciprofloxacin degrad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 11 (2023) 110603.(IF 7.968,SCI中科院二区)

  •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soil enzyme activities driving microbial metabolic efficiency patterns in riparian soils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14 (2023) 1108025.(IF 6.064,SCI中科院二区)

  • Addition of sodium alginate as a nucleus shortens granulation of aerobic sludge. Environmental Science-Water Research & Technology 8 (2022) 2216. (IF 5.819,SCI中科院三区)

  • Nitrogen process in stormwater bioretention: the impact of alternate drying and rewetting on nitrogen 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8 (2021) 43803-43814.(IF 5.80,SCI中科院三区)

  •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and factors that influence its stability: A mini review. Water 13(2021) 2726.(IF 3.4,SCI中科院三区)

  • 基于多目标进化算法和 SWMM 的 LID 设施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水资源保护, 2024,40(1): 1-9. (EI收录)

  • 气候变量和设计参数对生物滞留系统去除硝酸盐氮的影响. 中国环境科学, 2023,43(5): 2328-2340.(EI收录)

  • 河道形态改造对城市河流生态水力性能的影响. 水资源保护, 2022,38(6): 185-193.(EI收录)

  • 前期干旱天数对生物滞留系统除氮性能的影响. 环境科学, 2021,42(1): 263-273.(EI收录)

(2)代表性发明专利

  • 第一持证人. 一种针对景观阳台洗涤废水和屋顶雨水的水处理系统. ZL 201910063599.6, 2021-08-24.

  • 第一持证人. 一种污水处理进料固液分离单元及其处理装置.ZL 201911066909.6, 2021-09-14.

  • 第一持证人. 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SWMM模型参数自率定方法. ZL 201911231984.3, 2022-04-12.

  • 第一持证人. 适用于村庄的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ZL 201911066860.4, 2022-04-19.

  • 第一持证人. 一种景观水体修复处理方法. ZL 202210081698.9, 2023-03-21.

  • 第一持证人. 一种基于雷达图信息处理的山地城市短时降雨预报方法. ZL 202210083637.6, 2024-04-04.

  • 第一持证人. 一种用于水体修复处理的生物质碳颗粒制备方法. ZL 202310118931.0, 2024-08-06.

  • 第一持证人. 景观水体修复处理生态浮床装置. ZL 202310164315.9, 2024-08-20.

4.教学项目及成果

先后主持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3项,教育部教指委教改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1项,参与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5项;主持通过住建部高等教育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评估(认证);主持重庆市“一流专业”建设项目1项,重庆市“一流课程”1门,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示范案例1门,重庆交通大学专业建设专项1项,课程改革专项、“金课”建设项目、课程思政建设培育项目各1项(均以优秀通过验收),以第一作者发表教改论文6篇;参编国家规划教材2部;主持完成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优秀教案一等奖1项,并荣获重庆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重庆交通大学“十佳教师”提名,“华西路航奖教金”优秀教师、“交凯智能百万奖教金”、优秀教研室主任、教学优秀奖(一、二等奖)、教学质量专项奖、“科教创新.创新创业教育优秀奖”优秀个人等荣誉称号;获重庆市教学基层优秀案例,全国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多相杯”优秀教学研究论文奖1项,重庆交通大学首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优秀推广论文三等奖1项;指导学生参加第五届全国水利类创新设计大赛获全国二等奖,获“立昇杯”全国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1项,重庆市创新科研项目立项6项,学校创新科研项目立项6项;主讲《给排水管道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等专业核心课程。


招生专业:硕士(市政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水利、水利工程)、博士(水利工程)

联系电话:13594172768,电子邮件:chenyao@cqjtu.edu.cn,cycquc@163.com

欢迎给排水、环境、生物、化学,以及有水动力和水文专业背景,且踏实努力、有志于科研的广大学子报考(近年来,本团队获学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0人,尤其是2024年获学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人,占河海学院56%;且每年均有学生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尤其是2021年3人获国奖,2022年3人获国奖,占学院国奖25%以上)。

还想深入了解我和团队的,敬请关注重庆市科技报的科技人物专栏“陈垚:妙用技术助力美丽山水城市建设”:http://m.cqrb.cn/kjb/2021-12/14/06/content_kj_195918.htm,或关注公众号“陈风破浪”。


团队公众号二维码.jpg

 

研究方向

水处理理论与技术、海绵城市建设理论与技术、次级河流水污染防控与水体修复、生态水力评价,以及乡镇污水治理、河流水污染防控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工程设计与咨询服务工作。